光伏组件价格低至每瓦六毛钱,百余款车型竞相降价,储能系统中标价屡创新低——这些现象背后是我国部分行业深陷“内卷式竞争”的真实写照。这种竞争表现为无序拼价格战、同质化竞争,竞争失去节制,市场机制被扭曲,给高质量发展带来严重不利影响。
在认证认可经济中,认证标准本是质量保障和价值传递的核心机制,但当市场陷入恶性价格战时,“认证”沦为形式化的成本负担而非价值增值工具。企业为压低价格削减质量管控投入,认证的公信力被侵蚀,最终使认证认可经济丧失发展根基。
一、内卷式竞争如何侵蚀认证认可经济的根基
1. 扭曲市场竞争机制,使认证认可丧失价值锚点
认证认可经济的核心在于通过标准化认证实现“优质优价”的价值传递。然而内卷式竞争使企业陷入价格血拼,2024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利润率降至4.3%,仅四家新能源车企盈利,多家企业研发费用被迫削减。 当价格成为唯一竞争维度时,认证不再是质量背书,反而被企业视为成本负担——为降价,部分企业偷工减料、伪造认证,甚至抄袭专利,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2. 削弱企业创新动力,扼杀认证技术升级空间
内卷竞争挤压企业利润空间,直接削弱其技术投入能力。为降低成本,企业向供应链强行压价,2024年零部件行业利润率下降0.3%,负债增长10.6%。 当生存成为首要目标时,企业无力投资高端认证所需的工艺改进和检测体系升级。更严重的是,同质化竞争使认证标准停滞在低水平——企业满足于基础合规,而非通过认证实现技术跃迁。
3. 破坏“优质优价”市场环境,降低认证认可需求
内卷竞争通过三重分配失衡瓦解认证经济生态:
- 企业层面:利润萎缩导致研发投入不足,认证无法转化为溢价;
- 员工层面:工资增长停滞,削弱对认证高品质产品的消费能力;
- 政府层面:税收减少,制约认证基础设施建设和监管力度。
最终形成“低质低价”的市场惯性,消费者对认证价值的信任被瓦解。
🌐 二、内卷成因:制度缺陷如何助长认证经济危机
1. 地方政府政策套利,扰乱认证统一性
部分地区为招商引资打造“政策洼地”,提供超常规土地、税收优惠,甚至放松认证监管。例如2024年光伏行业产能超1100吉瓦,部分地方政府仍推动新项目落地,全年投资超8000亿元。 这种行政干预导致区域认证标准割裂,破坏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使认证效力局限于地方保护圈内。
2. 市场机制不健全,认证约束力失效
当前市场存在三大制度短板:
- 地方保护主义阻碍跨区域认证互认;
- 企业退出机制缺失,使低质认证企业“僵而不死”;
- 监管不足纵容认证造假。
当违规成本低于认证投入时,企业自然选择“假认证”而非真升级。
3. 供需结构性错配,认证价值传导断裂
外部需求收缩叠加国内消费不足,加剧产能过剩矛盾。企业为清库存发起价格战,认证成为首当其冲的成本削减项。例如汽车行业为降价延长供应商账期,直至《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实施才强制统一至60天。 这种供应链压力必然传导至质量管控环节。
🛠️ 三、破局路径:重构认证认可经济的制度生态
1. 政府强化制度供给,筑牢认证基准线
- 2024年出台《公平竞争审查条例》,严打地方“补贴竞赛”和认证歧视;
- 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2025年5月征求意见79项行业标准,推动认证体系整合;
- 实施产品碳足迹认证等新型标准,以认证引导产业升级。
2. 行业协会构建认证自律机制
- 中国光伏协会推动企业签署控产自律公约,将认证标准与产能挂钩;
- 中国风能专委会制定恶性竞争认定标准,对违规企业取消认证推荐;
- 通过行业认证联盟防止“洗证书”行为,维护认证公信力。
3. 企业以认证驱动价值链升级
- 通过开放创新推动全链认证升级,提升行业门槛;
- 央企修改招投标规则,**降低价格权重,提高技术认证分值**;
- 十大光伏玻璃厂联合减产30%,转向高认证标准产品研发。
> 认证经济重生案例:2025年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将认证作为补贴门槛,带动1.1万亿销售额。通过“认证+政策”组合拳,既避免低质产品泛滥,又强化优质优价共识。认证行业六大乱象:内卷式竞争侵蚀公信力
内卷式竞争带来的低水平消耗曾让认证认可经济陷入价值迷失,但破局行动已在路上。当光伏企业集体减产提质,当招投标规则将技术认证权重置于价格之上,当碳足迹认证成为市场准入标配——认可经济正在重建“优质优价”的价值罗盘。中国新闻社:反“内卷”该出手时就出手
认证认可经济的前途不在于规避竞争,而在于通过制度创新将竞争导向高维度赛道。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深化,认证标准终将从**成本项转化为价值项**,使中国经济巨轮驶出内卷红海,抵达高质量发展的新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