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 公司新闻

解锁企业碳管理密码

2025-04-019

在 “双碳” 目标引领的时代,碳排放管理已然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从政策监管层面的硬性要求,到市场竞争维度的差异化优势构建,再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考量,碳管理正深刻影响着企业的现在与未来。然而,不少企业在碳管理的道路上举步维艰,面对复杂的标准和多变的市场环境,难以找到有效的破局之法。本文将深入剖析,为企业解锁碳管理的实用密码。

摸清碳家底:准确开展碳排放核算

碳核算堪称碳管理的基石,只有精准掌握企业的碳排放数据,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碳管理策略。但在实际操作中,企业数据分散在多个部门,从数据的采集、记录,到统计、流转,每个环节都可能影响核算结果的准确性。对于集团型企业而言,下属公司数量众多、业务覆盖行业广泛,传统的核算方法不仅管理成本高,而且时效性差。此外,国际核算标准和国内核算指南、排放系数频繁更新,进一步加大了核算的难度。

为应对这些挑战,企业需构建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打破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与整合。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数据进行自动化采集,减少人工干预,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同时,安排专人密切关注国内外核算标准的更新动态,及时调整核算方法,确保碳核算结果的合规性。

明确碳目标:制定科学的减排策略

设定科学合理的碳目标,能为企业的碳管理工作指明清晰的方向。然而,由于我国碳排放标准体系尚不完善,行业碳排放参考数据匮乏,且碳排放信息披露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难以评估自身在行业中的碳排水平,从而缺乏制定碳目标的参照依据。

企业可通过行业协会、专业咨询机构等渠道,收集同行业企业的碳排放数据,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同时,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的碳减排目标。例如,短期目标可设定为优化生产流程,降低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量;中期目标可聚焦于引入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长期目标则可瞄准碳中和,实现企业的全面绿色转型。

落实碳行动:推进多维度减排举措

技术创新:驱动减排的核心动力

技术创新是企业实现碳减排的根本途径。安徽海螺集团在水泥行业率先建成万吨级以上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环保示范项目,成功捕获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实现变废为宝,每年可回收二氧化碳 5 万吨。该集团还联合南开大学研发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制合成气系统,通过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制备一氧化碳,作为水泥窑替代燃料,推动水泥生产的循环利用。企业应加大在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引进先进的碳减排技术,推动生产工艺的绿色升级。

能源转型:构建低碳能源体系

能源结构的优化是降低碳排放的关键。企业可积极探索使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例如,在厂房屋顶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利用太阳能发电满足企业部分用电需求;与风电企业合作,签订绿电采购协议,实现电力的低碳化供应。此外,通过实施能源管理系统,对企业的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挖掘节能潜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供应链协同:打造绿色供应链

CDP 供应链研究报告显示,企业供应链排放是其自身运营排放的 11.4 倍,推动供应链减排是企业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然而,目前许多企业难以掌握范围 3 供应链的排放情况,对产品碳足迹的核算也存在不足,缺乏对供应链进行有效管理的手段。

企业应与供应商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要求供应商提供碳排放数据,对其进行碳评估和分级管理。鼓励供应商采用低碳生产技术和包装材料,共同制定供应链减排目标和行动计划。同时,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向消费者披露产品的碳信息,提升产品的绿色竞争力。

把握碳机遇:探索碳资产运营

在碳交易市场逐步完善的背景下,碳资产运营为企业开辟了新的盈利空间。企业碳排放的履约管理、交易管理决策,需要以配额盈缺分析、盈缺成本分析等量化数据为支撑,通过综合分析来降低履约成本,实现碳资产的增值保值。但盈缺成本会随着碳市场价格的波动而动态变化,增加了企业管理决策的难度。

企业需密切关注碳市场的动态,建立专业的碳资产管理团队,或委托专业的碳资产管理机构,对企业的碳资产进行精细化管理。根据碳市场价格走势,合理调整碳配额的持有量和交易策略,通过碳交易获取经济收益。此外,积极开发碳减排项目,如林业碳汇项目、甲烷回收利用项目等,将项目产生的减排量在碳市场上进行交易。

应对政策变化:建立碳管理长效机制

随着 “双碳” 政策的持续推进,政府对企业碳排放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欧盟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碳边境调节机制》,以及我国的碳排放双控制度等政策的出台,对企业的碳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要想在这场绿色变革中抢占先机,就必须建立健全碳管理长效机制,将碳管理融入企业的日常运营和战略决策中。

建立碳排放监测、报告和核查体系,确保企业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和透明度。将碳管理纳入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激励员工积极参与碳减排工作。同时,持续关注国内外碳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的碳管理策略,降低政策风险。

解锁企业碳管理密码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企业从理念、技术、管理等多个层面进行系统变革。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会面临诸多挑战,但也孕育着无限的机遇。只有积极拥抱绿色变革,率先掌握碳管理的精髓,企业才能在低碳经济的浪潮中乘风破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在线客服

关闭

客户服务热线

+86-021-60130413(总经理室)
+86-021-60130415(市场部)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