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足迹和碳排放存在以下区别:
概念范围
· 碳排放:通常指的是在人类活动中产生的二氧化碳(CO2CO2)以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计量集中在某一特定时间周期内(如一年)从各种活动中直接或间接释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量,更侧重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 。
· 碳足迹: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指的是某个产品、活动或个人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包括原材料的采集、制造、运输、使用以及最终的废弃和回收处理,不仅涵盖了碳排放,还包括碳吸收(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CO2CO2)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强调的是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环境影响。
核算难度和范围
· 碳排放:核算相对简单,主要关注特定时间内的排放情况 。
· 碳足迹:对于同一对象而言,碳足迹的核算难度和范围要大于碳排放,其核算结果包含着碳排放的信息。它需要考虑整个供应链和价值链中的所有排放和清除活动,计算通常更加全面和复杂 。
核算标准和方法
· 碳排放:国家、部门或者地域层级,国际比较通用的主要是《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IPCC,2006)以及《ICLEI城市温室气体清单指南》(ICLEI,2009)。国际范围内企业碳排放核算可借鉴ISO14064和GHG Protocol,结合两者,以生命周期法为基础核算企业生产活动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的温室气体或二氧化碳排放 。
· 碳足迹:常用的核算方法是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CA),具体可分为过程生命周期评价(PLCA)、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I - OLCA)、混合生命周期评价(HLCA)。微观层面(具体产品或服务方面)的碳足迹计算,一般采用过程生命周期法居多;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一般适用于宏观层面(如国家、部门、企业等)的计算,较少应用于评价单一工业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