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6 月 6 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建筑垃圾治理的意见》,为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按下 “加速键”。这份政策文件不仅明确了 “到 2027 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筑垃圾平均资源化利用率达到 50% 以上” 的硬指标,更以系统性制度设计,将建筑垃圾从 “城市包袱” 重塑为 “生态财富”,标志着行业发展的历史性拐点已然到来。
一、政策破局:从末端治理到全链条革新
1. 目标锚定,倒逼产业升级
《意见》首次将资源化利用率纳入国家治理考核体系,明确要求建立 “源头减量 — 分类运输 — 规范处置 — 循环利用” 的全链条管理机制。这一顶层设计直接回应了当前行业痛点:我国每年产生建筑垃圾超 20 亿吨,相当于全球年钢铁产量的 1.5 倍,但资源化利用率长期徘徊在 30% 左右,远低于欧美国家 70% 的水平。政策通过 “谁产生、谁付费” 原则和财政补贴(如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固废项目给予 15% 补贴,最高 1 亿元),推动行业从 “填埋为主” 向 “利用优先” 转型。
2. 技术赋能,破解循环壁垒
政策鼓励 “建筑垃圾收运、利用一体化运营”,并将再生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这一导向在地方实践中已显成效:四川通川区通过引进智能分拣设备,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从不足 10% 提升至 85%,年处理能力达 160 万吨,再生骨料替代天然砂石节省成本 20%;常州智砼公司研发的分布式处理系统,在江苏理工学院项目中实现建筑垃圾 “即产即销”,自用率达 90%,减少运输车次超 2000 车,节约二氧化碳排放 1600 吨。这些技术突破正在改写行业逻辑 —— 建筑垃圾不再是 “负资产”,而是可交易的 “城市矿产”。
二、地方实践:从单点突破到生态重构
1. 制度创新,激活市场动能
多地以政策组合拳打通产业链梗阻:岳阳市推行 “特许经营 + 分类处置” 模式,由政府选定特许经营企业,对建筑垃圾按工程渣土、拆除垃圾等 6 大类 12 小项精细化管理,同步建立智慧监管平台实现全程溯源;河北省将再生产品应用比例纳入工程建设标准,要求政府投资项目优先使用再生建材,其中市政工程再生骨料使用率不低于 20%,并对达标企业给予税收减免。这种 “政策杠杆 + 市场机制” 的组合,使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投资回报率提升至 12%-15%,吸引社会资本加速涌入。
2. 技术迭代,重塑产业格局
在技术前沿领域,建筑垃圾资源化正从 “粗放加工” 向 “高值利用” 跃升:
材料升级:通川区研发的再生骨料用于道路基层,强度达标率 100%,已铺设环保路 30 公里;常州智砼计划结合固碳微生物矿化技术,制备全再生低碳混凝土制品,进一步降低碳排放。
装备革新:安徽砼之美公司投资 2 亿元建设的年处理 200 万吨建筑垃圾项目,通过智能化破碎筛分设备,实现金属、混凝土、轻物质的精准分离,再生产品纯度达 98%。
模式创新:上海城投探索 “建筑垃圾 — 再生骨料 — 装配式建筑” 闭环,将废弃混凝土转化为 PC 构件,成本较传统工艺降低 15%,年消纳能力突破 500 万吨。
三、全球镜鉴: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方案
1. 国际经验本土化
发达国家的实践为中国提供了可复制路径:瑞士通过立法强制建筑垃圾分类,再生骨料回收率达 95%;德国将建筑垃圾纳入 “工业 4.0” 体系,利用物联网实现供需智能匹配;日本开发的 “超高温熔融技术”,可将建筑垃圾转化为高纯度玻璃原料。我国正将这些经验与本土实际结合,如河北省建立 “一项目一清单” 责任机制,横向梳理 14 个部门职责,纵向打通市区两级监管,破解 “九龙治水” 难题。
2. 标准引领国际话语权
随着政策推进,中国正从技术跟随者转向规则制定者:住房城乡建设部计划牵头制定《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应用标准》,将再生骨料抗压强度、放射性等指标纳入国标;上海电气参与制定的 IEC 风电叶片回收国际标准,已成为全球行业参照。这种 “技术输出 + 标准引领” 的模式,使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方案在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快速落地 —— 恒誉环保的热解装备出口土耳其,年处理废轮胎 10 万吨,创造经济价值超亿元。
四、未来已来:千亿蓝海的生态机遇
1. 市场规模爆发式增长
政策红利下,建筑垃圾资源化市场正迎来黄金发展期。据测算,若 2027 年实现 50% 资源化率目标,可创造超 5000 亿元产值,带动就业超 200 万人。细分领域中,再生骨料(年需求超 10 亿吨)、再生建材(渗透率每提升 1% 对应市场增量 300 亿元)、智能装备(年增速超 25%)将成为三大核心增长极。
2. 产业升级的绿色密码
企业正通过技术创新抢占先机:金科环境的 “新水岛” 系统实现建筑垃圾废水近零排放,能耗较传统工艺降低 40%;威立雅与原初科技合作的 BECCS 项目,将建筑垃圾处理与碳捕集结合,每吨垃圾可封存二氧化碳 0.3 吨。这些技术突破不仅解决环境问题,更创造新的盈利模式 —— 某再生建材企业通过碳交易,年收益达千万元级。
当珠海制冷压缩机 ISO 标准的余温未散,上海环博会的技术浪潮又至,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正成为中国绿色转型的新名片。《意见》的出台,不仅是对 “无废城市” 建设的强力推进,更是以循环经济理念重构城市发展逻辑的生动实践。正如常州智砼总经理杨建华所言:“建筑垃圾资源化不是简单的废物处理,而是一场重塑城市资源循环体系的革命。” 随着政策落地与技术突破,我们有理由相信,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 “春天”,终将催生出一个万亿级的绿色产业新生态。结语:政策春风里的产业蝶变
延伸阅读:
政策原文: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506/content_7027026.htm)
技术验证:国家认监委官网(http://cx.cnca.cn/)可查询再生产品认证资质
投资指南:《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可通过行业协会获取
(注:文中数据引用自中国政府网、岳阳市人民政府、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等权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