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际社会对合规管理的日益重视,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与标准,推动企业建立健全的合规管理体系。2021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ISO 37301:2021《合规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为企业构建合规管理体系提供了系统性指导。我国于2022年将其等同转化为国家标准GB/T 35770-2022,标志着我国在合规管理体系建设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始探索或实施合规管理体系认证制度。国际认可论坛(IAF)正推进将ISO 37301纳入其互认体系;英国UKAS、美国ANAB、阿联酋EIAC等国际权威认可机构也相继推出相关认证计划,明确合规管理体系审核与认证的技术规范和能力要求。这些举措为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合规经营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主动开展合规管理体系认证。根据调研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40家国有企业中,已有29家通过ISO 37301认证,另有35家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完成认证。非国有企业中也有超过200家企业获得认证,显示出企业在ESG治理、风险防控和提升市场竞争力方面的强烈需求。
尽管合规管理体系认证在我国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国家尚未建立统一的认证认可制度,导致各认证机构在认证流程、人员能力和审核标准上存在较大差异。其次,部分认证机构之间存在恶性竞争现象,影响了认证质量与公信力。此外,申请认证企业在选择认证机构时缺乏有效参考依据,容易产生信息不对称问题。认证审核人员的能力参差不齐,也可能带来一定的职业风险。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合规管理体系认证工作:
一是加快完善制度建设。制定统一的《合规管理体系审核与认证能力要求》《合规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可方案》等相关制度文件,规范认证流程、审核标准和人员资质,确保认证工作的专业性和一致性。
二是加强认证机构监管。对现有认证机构进行分类管理,强化其在合规管理领域的专业能力评估,避免低水平重复和无序竞争,提升整体行业服务水平。
三是优化人员能力结构。研究制定合规管理体系认证审核人员的能力标准,强化培训与考核机制,提升审核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降低因人员因素带来的认证风险。
四是引导企业理性选择认证服务。鼓励企业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和行业特点,选择具备专业能力和服务经验的认证机构,提升认证的实际价值和应用效果。
总之,合规管理体系认证不仅是企业应对国内外监管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更是提升治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关键路径。未来,应进一步健全制度体系、规范认证行为、提升服务能力,推动合规管理体系认证在我国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