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这么多年审核,怎么反而越来越不受认可了?”35 岁的 CCAA 认证审核员李明远,在一次企业审核被质疑专业性后,无奈地向老友王涛吐露心声。
曾经,他凭借着基础的审核标准和流程,在中小型企业的认证审核中游刃有余。企业对认证要求不高,他靠着过往经验和 “老一套” 方法,也能顺利完成审核任务。
然而,当他尝试承接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审核项目时,却陷入了力不从心的窘境:复杂项目难以驾驭,简单项目又觉得大材小用,知识储备与行业需求的脱节,让他在审核领域的竞争力逐渐下滑。
最近的一次审核经历,更是让他备受打击。
在一家新能源企业的审核现场,企业负责人询问:“行业新发布的碳中和审核要求,我们可以做吗?针对数字化管理体系,企业流程要做哪些调整?希望我们审核的结果能切实助力企业提升管理效能!” 面对这些问题和期望,李明远一时语塞。他从未意识到,如今的认证审核对审核员的专业深度和行业洞察力要求如此之高。不出所料,这次审核结束后,企业表示希望更换更专业的审核团队。
职场真相:经验不是护身符,认知才是分水岭。
老友王涛,同样从基层审核员做起,如今已是多家头部企业指定的资深审核专家。
他在了解李明远的困境后,精准指出了问题根源。李明远的审核经历看似丰富,但实则存在三大致命短板。
其一,审核知识体系不健全。CCAA 认证审核的每个领域都有系统的标准解读、科学的审核技巧和规范的操作流程,然而不少审核员,如同李明远一样,用着 “经验主义” 开展工作。在要求较低的企业审核中或许能蒙混过关,但一旦面对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大型企业,就像没有地图的旅人,连审核要点都难以精准把握,根本无法满足高质量的审核需求。
其二,缺乏数字化审核能力。许多审核员认为掌握传统的文件审核、现场观察就足够了,却忽视了在数字化浪潮下,优秀的审核员需要具备数据分析、电子证据采集、线上审核系统操作等技能。在审核工作中,能运用数字化工具生成可视化的审核报告,远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更能体现专业性和说服力。
其三,对行业前沿动态关注不足。如今的认证审核不仅要求审核员精通基础的认证标准,还需要熟悉行业新兴标准、参与行业技术研讨,并且能够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只有能与企业管理者深度对话,站在行业发展高度进行审核的人员,才会成为企业信赖的审核专家。